缅怀革命先烈,央视探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与它的三代守护者
巴中是革命老区,当年有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其中数万人光荣牺牲,为中国革命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缅怀革命先烈,当地政府将唯一一处红军时期修建的烈士陵园进行了扩建,在通江县王坪村建起了一座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我现在就在烈士陵园的铁血丹心雕塑广场上,从1934年最初修建到2012年修缮扩建竣工举办开园仪式,可以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建成如今眼前这座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烈士陵园。
在大巴山的深处,四川省通江县的王坪村,漫山野矗立着成片的墓碑,共计25048名红军烈士安葬于此。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这里顽强战斗,血染山河,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在王坪村墓区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墓碑上的斧头和镰刀之所以向下,是为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哀悼之情,党徽低垂,全党同悲。然而,在1935年红军北上后,这座纪念碑险些遭到地主返乡团的破坏。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纪念馆科长 李坤蓉:1935年红军撤离王坪之后,地主还乡团回到了这里,对整个陵园进行了大肆的破坏,当时一位地主要将这块墓碑毁掉,他家的一位长工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便深夜发动群众,悄悄地将这块墓碑藏于冬水田里才得以保存。
红军在这里的两年多时间里,历经了大小战斗数百次。一开始,当地医院还能对牺牲的烈士一人一棺一墓,可后来烈士越来越多,便只能集中埋葬。201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集中保护散葬在通江县各处的红军烈士墓,扩建红军烈士陵园,将17225名无名烈士的遗骸集中迁葬。
这片占地150亩的无名烈士碑林,就是为迁葬烈士依山就势而建的,17225块白色大理石墓碑,代表着17225名没有留下名字远走的红军战士,墓碑上不着一字,碑身正面都有一枚殷红的五角星,见证着红军烈士对党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2012年5月9日,扩建后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正式开园,共有25048名烈士安葬于此,核心陵园由原来的350亩增加到1800亩。这也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纪念馆科长 李坤蓉:2018年我们与媒体合作,发起了红色血脉,寻找革命后人公益计划,这些活动了,不仅是帮助烈士寻找他们的亲人,我们今天要继承他们的红军精神,然后来缅怀他们的这种英雄事迹,同时也激励我们的后人不忘我们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老红军 熊基富(96岁):红军的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
老红军 何贻好(98岁):红军精神万岁。
老红军 牟炳贞(98岁):八月桂花遍地开,鲜艳旗帜竖啊竖起来。
红军烈士陵园的三代守护者
介绍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我们再介绍一位红军后代守墓者。
他从当过红小鬼的父亲手里接过扫把,清扫守护红军墓地30多年,当临近暮年身体不支时,又将扫把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王坪村村民 王建刚:我名字叫王建刚,今年六十七岁了,我几十年在陵园的打扫和守护,这我就要从我父亲说起。
王建刚是四川通江县王坪村的村民,他的父亲曾是红军担架队的一员,亲眼目睹了很多战士伤重牺牲,亲手埋葬过烈士的遗体,与部队失散后,父亲就返乡以墓地为家,一生守护在牺牲的烈士身旁。老人家临终前叮嘱王建刚,不忘党的恩情,守护好烈士忠魂。
王坪村村民 王建刚:(当时)他让我把他扶在陵园坐在台阶上,很严肃的对我说:孩子啊,我老了走不动了,你要跟上来,给他们扯扯草,扫扫叶子,他们是我们的大恩人,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不要忘恩。
王建刚把父亲的嘱托牢记心底,每天都要抽时间来墓地清扫,酷暑寒冬坚持30多年,就是打工时一只手、一只脚不慎伤残也没有间断。
王坪村村民 王建刚:雨天下雨我来扫,下半身一下子栽下去了,地板上全是水,打湿完了回去我家属说,哎呀,现在下雨你去扫的啥呀脚手不方便。我说,那下雨父亲也说了,今天这么重要的日子,一定要给他们打扫清净,我心才安,通过一段时间她也就支持了。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王建刚见证了很多人和事,始终不改坚守陵园的初衷。
王坪村村民 王建刚:1982年的夏天,几十位老红军,来到那里站在碑前,齐声喊,兄弟姐妹们,我们来看你了。他们把酒水倒在墓碑前,守护墓碑,接着一阵阵让人心碎的哭声,守护墓碑,难舍难分。这种情况,使我更加坚定,所以说扫了这么多年。
2012年的清明,散落在通江县23个乡镇的红军烈士遗骸集中迁移到王坪村,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红军时期的墓地旁边,又矗立起一万七千多块无字墓碑。
王坪村村民 王建刚: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现在我们是过上了好日子,住上了好房子,是他们给我们创造的机遇,确实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给我们换来的。把陵园好像当作自己的亲人,久而久之,好像不习惯,每隔几天,我就喊我的儿子把我送到陵园转,看一看,转一转,好像才感觉到放心了的那种感觉。
如今,在当地政府和王建刚精心守护下的这座红军烈士陵园,已成为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坪村村民 王建刚:你看我们这里的小孩子从小就要接受这种教育,每年的清明节入团,都要在这里祭拜先烈,我们当地的老百姓,就把这里当成一块圣地,共同维护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每年的清明节,都要来这里祭拜,这是传统。
武警四川总队巴中支队政委 李才儒:看着一块块墓碑,聆听一个个故事,我们感到非常震撼,深受触动,在缅怀红军烈士的同时,也是为了用红军精神,教育和激励我们的官兵。
当地小学生 胡乐文:我应该感谢这些革命红军们,因为他们给我创造了今天的幸福,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爱国、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
这几年,王建刚年纪大了,加上手脚残疾,渐渐有些力不从心,儿子又从他手里接过那把象征精神传承的扫把。像父亲叮嘱他一样,王建刚也在反复叮嘱他的儿子,我们一家三代守护的不仅仅是红军烈士的忠骨,也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崇礼向善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