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被四川新闻点名,到底说了啥?

2月20日晚,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栏目“新春走基层”专题聚焦南江,以白果树村致富法宝“红梅树”为例,报道了南江县在脱贫攻坚中因地制宜,各地建起特色产业基地,带动村民稳定增收。

原文如下:

再过几天,巴中市南江县将迎来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作为国定贫困县,乡亲们靠什么增收致富?今天的新春走基层,我们一起走进南江县关门镇的白果树村,这里虽然名为“白果树村”,但是致富法宝却是“红梅树”。

20190220185959_ma40pp7l3w.jpg

春天快来了,走进白果树村,漫山遍野的红梅树已经冒出了鲜艳的花骨朵,田间地头,乡亲们也是一片忙碌。  

20190220190009_03x53mls0u.jpg

白果树村村民柏元章告诉我们,种红梅在村里有着悠久的历史,结出的梅子,曾经是大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过,长期零散的种植和销售并没有给村民们带来大的收益。  

“往年我们村上到处都是,后来慢慢都砍得差不多了(这么好的树把它砍了不是很可惜)因为没有办法,前几年也没有人收,梅子烂在地里,就把它砍了。腾出土地来,来种庄稼,虽然庄稼挣不到钱,但是一家人的吃饭也是够了。”

20190220190021_v37hild4ey.jpg

为了生存,柏大哥和乡亲们忍痛砍掉种植了多年的红梅树,致富脱贫,也成为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村里开始谋划让乡亲们增收致富的产业,思来想去,大家决定“重操旧业”,种红梅树。在村支书陈传章看来,基本的种植技能村里几乎家家都掌握,这,就是发展产业最大的优势。  

“以前缺乏的是规模化的种植,技术支撑,还有市场,只要我们把这几个问题解决好了,小小的红梅能够给白果树村带来很大的变化。”  陈传章说。

20190220190034_c2knqg9sgd.jpg

看到希望,就有了奔头,通过对口帮扶单位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牵线搭桥,2016年,白果树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引进了专业的农技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开始大规模种植红梅树。过去零散种植的时期,白果树村的红梅树总共不到1000株,短短2年,村里的红梅种植已超过500亩,15000株。首批种下的树苗要到明年才会产出第一批果实,眼下,村民们的收入主要靠土地流转的收益和在产业园区务工的工资。柏大哥和妻子都成为了园区的产业工人,夫妻俩现在每月的收入有近4000块钱,这几乎是他家过去一年的收入。手里有钱了,再加上政府给的2万块危房改造补贴,柏大哥完成了多年夙愿:修新房。  

20190220190048_9800f5avh7.jpg

去年,靠着土地流转和打工,白果树村人均增收超过了3000元,等到明年梅子成熟上市,村民们还能拿到分红。树多了,也引来了赏花的游客,看准商机,村民李玉琴在去年10月,办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

1.jpg

随着红梅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白果树村也逐步制定出更为长远的规划。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今年我们就要推出我们的梅花节旅游项目,同时,我们要延伸我们的产业链,推出梅子酒、梅花茶等一系列产品,让老百姓真正能长期稳定增收。”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驻白果树村帮扶干部钟向前告诉记者。  

红梅花儿开,幸福跟着来,在脱贫攻坚中,南江县因地制宜,全县各地建起了黄羊、金银花、核桃等特色产业基地150万亩,带动3.1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