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头版聚焦“阳光问廉”:巴中率先试点,四川全省推广!
不彩排、不预演、不通气,真刀真枪、揭短亮丑、辣味十足的“阳光问廉”,从2016年起在巴中市率先试点,四川全省推广。
“阳光问廉”始终保持“麻辣”的锐度,让批评直言不讳,让监督无处不在,让“四风”无处遁形。
8月14日,四川日报头版聚焦“阳光问廉”,看打造舆论监督的“麻辣烫”品牌。
我省开展“阳光问廉”工作,探索媒体暗访曝光、群众现场监督、纪检追责问责的一体化监督模式。
7月30日晚,资阳市雁江区苌弘文化中心,资阳市第六期“阳光问廉·面对面”全媒体直播节目开播,可容纳几百人的演播大厅座无虚席,台上就座的该市数名党员领导干部面对的是一场辛辣尖锐的提问。
这样的场景在我省21个市(州)已成常态。从2016年起,在巴中市率先试点的基础上,四川在全省推广“阳光问廉”,探索媒体暗访曝光、群众现场监督、纪检追责问责的一体化监督模式,即“纪检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截至目前,全省共开播节目492期,现场“问廉”提问13808个,涉及部门(单位)3127个、党员干部4587人,累计问责2218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028人。
问清问题根源 问出责任所在
“农村堡坎质量不合格,标准怎么制订的?”
“堡坎建设过程怎么监管的?”
……在资阳市“阳光问廉·面对面”全媒体直播现场,因雁江区保和镇四方碑村12组新修堡坎被大雨冲垮等问题,保和镇负责人被由四川日报、资阳日报等媒体记者组成的媒体观察团轮番提问和点评,当场红脸出汗。
红脸出汗的背后是少数干部责任意识的缺失。
“坐北朝南,站在政府立场考察民意;坐南朝北,站在百姓立场监督政府。”2015年9月,履新4个月的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在与媒体恳谈时就提出,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通过舆论监督带动群众监督,打造舆论监督的“麻辣烫”品牌。
2017年,省纪委、省委宣传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阳光问廉”工作的通知》,明确“阳光问廉”采用“市级主办+县级自办+市县联办”模式,各市州每年至少播出节目4期,开启了监督新模式。
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告诉记者,“阳光问廉”不同于一般的电视问政:“它紧扣‘廉’的主题,内容涵盖作风建设、落实‘两个责任’、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全面从严治党的多个方面。”
“‘阳光问廉’坚持不彩排、不预演、不通气,真刀真枪、揭短亮丑、辣味十足,通过主持人犀利发问、网民尖锐质问、观众现场辣问,力求问清问题根源、问出责任所在。”已经多次担任“阳光问廉”媒体点评嘉宾的成都日报记者李影说,为确保节目应有的“辣”味,“甚至连参与拍摄者都是在节目现场才首次看到暗访视频。”
让批评直言不讳 让监督无处不在
几年来,“阳光问廉”始终保持“麻辣”的锐度,让批评直言不讳,让监督无处不在,让“四风”无处遁形。
一次节目上,广元市拆迁办主任对市政府引进的重点企业建设用地难的问题轻描淡写、顾左右而言他,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则“打破砂锅问到底”, 连续追问9次,最后令该主任红脸出汗、如坐针毡。
随着“阳光问廉”的常态化,广元市“阳光问廉”节目主持人何芳发现,从一开始的不习惯、推脱责任到后来的直面问题、立行立改,参与节目的领导干部的认识和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7月13日,因下属木门镇茶园荒废问题,旺苍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谭江第三次坐在广元市“阳光问廉”节目的台上。面对提问他不遮掩、不回避,有一说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时在台上就只想着把事情来龙去脉解释清楚,下来抓紧解决问题。”
3年来,“阳光问廉”直击庸政懒政、剑指不作为乱作为,成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助推器”,解决了一批过去长期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2017年,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指数达到85.87,实现连续6年提升。
“问廉”必问责 问责问到底
“阳光问廉”,绝不仅仅是在台上一“问”了之。
“2018年度首期‘阳光问廉’曝光问题中,全市共立案审查3人、诫勉谈话4人、廉政提醒谈话或约谈12人、通报批评党组织1个。”7月12日的遂宁市2018年第二期“阳光问廉”直播,以通报上期曝光问题的整改和问责情况拉开序幕。
每一期节目开始,对此前曝光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公开反馈,已是各地“阳光问廉”的常规做法。
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问廉”必问责、问责问到底。自贡市“问廉”行政权力依法公开运行不规范问题,一次性问责51人,在当地党员干部中引起震动。
同时,各地对节目曝光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整改销号,既对问题整改情况跟踪回访,又对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7月11日,记者在彭州市看到,“成都面对面 监督问责第一线”全媒体直播完后两小时,彭州市委赓即召开问题整改部署会。自贡市“盐都问政”曝光富顺县大坡上水库淹没区移民搬迁问题,30天后问题全部得到解决,省级重点工程大坡上水库工程顺利开工。遂宁市曝光射洪县农村土坯房安全隐患问题后,射洪县对全县农村土坯房进行全面排查,通过维修加固、拆除重建等方式,解决36161户群众住房不安全问题。
“阳光问廉”备受我省干部群众青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000余万人次收听收看“阳光问廉”,电视收视率、广播电台收听率屡创新高。“阳光问廉”成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生动注脚。
评论:让监督无处不在密密麻麻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省“阳光问廉”工作开展3年来,通过“曝光+质询+整改+问责”的“问廉”途径,把问题曝光在阳光下,把整改置于群众监督下,构建了媒体曝光、群众测评、纪检问责“三位一体”监督新模式,成为深化“纪检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新载体,让群众切身体会到各级党委政府奋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坚定决心。
“阳光问廉”成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新途径。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必须使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监督相结合,不断完善监督制约体系,从体制机制入手让“权力入笼”。“阳光问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和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拓宽、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使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难以“掩盖”,达到社会监督无盲区全覆盖。
“阳光问廉”成为深化正风肃纪的新手段。在当前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下,一些“四风”问题穿上“隐身衣”、走进“青纱帐”,违规现象依然存在,禁而不绝。“阳光问廉”发挥群众和媒体的“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在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的同时,还建立健全跟踪问责机制和评价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应,有检查,有追踪,有问责;群众对处理结果是否满意,有调查,有评价,有整改。“阳光问廉”对扒下“四风”“隐身衣”作用明显。
“阳光问廉”成为解决干部不作为、不担当的有力武器。“阳光问廉”曝光的民生问题各式各样,但党员干部责任意识缺失是这些问题背后的共同病症。面对不作为、不担当的“作风病”“机关病”,“阳光问廉”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媒体曝光、群众测评、纪检问责“三位一体”监督新模式,形成从发现到曝光再到问责的监督闭环。同时,聚焦整改环节,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倒逼干部落实责任,勇于担当。
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正向纵深推进。各地各部门要立足“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准确把握“阳光问廉”深刻内涵,通过媒体暗访曝光、群众现场监督、纪检追责问责的一体化监督,使干部自觉接受监督、媒体敢于主动监督、群众积极参与监督成为习惯和风尚,让监督无处不在、密密麻麻,让批评直言不讳、警醒辛辣,让“四风”无处遁形、违者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