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巴中」《四川新闻》点赞巴中产业扶持基金 鼓起了村民腰包
▲打开WiFi,看视频
2月4日,四川新闻报道巴中产业扶持工作,报道巴中产业扶持基金给老百姓带来福音,让村民鼓起了腰包。
党的十九大把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全国6个重点扶贫省份之一的四川,用五年时间,让贫困人口数量从750万减少到171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2.7%。在这背后,是我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下足“绣花功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努力实践。
不久前,在甘孜州道孚县鲜水镇鲁都村,村里的牦牛养殖合作社进行了今年的第一次分红。手里拿着热腾腾的票子,村民们开心地笑了。
以前的鲁都村,村民都分散居住在海拔3800米的大山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去年7月,易地扶贫搬迁新房建好了,大伙儿从高山上搬了下来,住到了距离县城不到两公里的平坦空地上。
新村离县城近,离市场近。村里顺势而为,成立了养殖合作社。通过分配到户的模式,由合作社控制技术、品质,全村农户分散养殖52头牦牛,生产酥油、酸奶、鲜奶等制品,获得的收入全都归到了村民们的荷包里头。
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发展,是鲁都村脱贫奔康的“金钥匙”,而在阿坝州若尔盖县,当地通过选聘贫困农牧民参与湿地保护,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收入,又打好了生态保卫战。
在乐山市井研县,当地通过建设脱贫幸福村,由政府购买服务,为失能、半失能贫困群众提供集中帮扶,在幸福村里,患病的老人得到悉心的照顾,也让他们的子女没有了后顾之忧,全力以赴创造更好的生活。
近年来,我省在脱贫攻坚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四个好’工作要求,精准识别,因人因户施策,打出‘3+10+N’组合拳,推动“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个一”等落实到村到户,过去5年,全省累计脱贫587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了1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精准实施国家扶贫普惠政策的同时,我省还创新举措,瞄准普惠政策覆盖不到的盲点,在全国首创了产业扶持、教育救助、卫生救助、小额信贷分险四项扶贫基金。去年,凉山州喜德县小山村,用下拨的5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成立了养殖合作社,与过去“单打独斗”式的养殖不同,合作社在规模和技术上的优势很快体现,2017年,合作社卖出了73只羊,利润超过4万块钱。
产业扶持基金,让小山村的村民们鼓起了腰包,而在巴中市巴州区凌云乡寨子包村,贫困户杨义华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无抵押,无利息的贷到了5万块钱,走上了规模养鸡的道路。
在广元市昭化区,因病致贫的马伦一家生活十分困难,正在读初一的女儿虽然已经享受了国家“三免一补”的政策,但还有些必要的开销没有着落,于是他为女儿申请了“教育扶贫救助基金” 。
截至2017年底,我省“四项扶贫基金”累计规模已达108亿元,共惠及了175万户贫困群众。普惠政策织大网,四项基金补盲点,我省下足“绣花功夫”精准脱贫,取得的成绩是让人欣喜的,但目前四川还有171万贫困人口,68个贫困县,就在上个月底,我省启动了精准脱贫“千日攻坚”行动,剑指脱贫攻坚剩下的硬骨头。
想指引下,我们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就是要从重视“扶贫进度”转向更加关注“脱贫质量”,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脱真贫、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