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为啥叫好不叫座?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巴城公筷公勺使用率不高,一些餐饮店未向顾客提供

餐桌举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今年以来,我市多部门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广大市民在生活中积极践行“公筷公勺、分餐分食”,用“小餐桌”推动“大文明”。倡议发出以来,很多餐饮店积极响应,一些市民也通过自身行动践行着文明就餐的理念。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巴城部分餐饮店,了解公筷公勺使用情况。

1596196125754.jpg

一些大型餐饮企业公筷公勺使用情况较好

现状: 大型餐馆与中小型餐馆提供率差别明显

7月28日中午,记者来到巴城江北大道中段一家中餐馆,在餐馆二楼包间里,市民李先生和朋友正在就餐,记者看到,餐馆服务员将菜端上餐桌后,从消毒柜里拿出了备好的公筷放到了餐桌上。

“我平时在外面吃饭的时间比较多,使用公筷公勺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应该大力推广。”李先生告诉记者,疫情发生以来,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与李先生一起就餐的杨先生称,现在去餐馆只要有公筷放在桌上,他肯定会用。

“今年复业后,我们店里就规定了上菜时必须给顾客提供公筷公勺。”该餐馆老板告诉记者,使用公筷公勺是为了给顾客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就餐条件。

“我们会给每位客人准备一双公筷,同时会倡导客人实行分餐制。”巴城一家连锁主题餐饮店的经理告诉记者,在前期实行公筷公勺时,遭到一些顾客的抵触和拒绝,但经过服务员的耐心劝导,现在大部分顾客都能接受了。

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巴城几家餐饮店发现,大部分餐馆大厅、收银台处、就餐区都没有“文明就餐”“请使用公筷公勺”的相关提示。目前配备使用公筷公勺的大都是一些大型餐馆、酒店,一些小餐馆的公筷公勺服务仍然没有跟上,有的餐饮店即使配备了公筷,使用的市民也是寥寥无几。

难点: 传统合餐观念阻碍分餐制推广

“店里服务员上菜时会提供公筷,但在我们店真正使用公筷的顾客还不到三分之一。”巴城一家火锅店老板告诉记者,有的顾客在用餐时,还会无意识地直接用公筷进食。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分餐制,也愿意尝试公筷,但受传统合餐制的影响,仍有部分食客觉得不能接受分餐。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了解其对于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的看法,发现大家所持观点并不一致。

“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在外地出差,回家吃饭时会用公筷,也是出于保护家人的考虑。”家住回风社区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会使用公筷公勺,并提倡这一行为。但也有受访者称,亲朋好友聚会时,总感觉使用公筷公勺会影响热闹气氛,有点“多此一举”。还有些市民会因个人观念、使用起来不方便等原因,对于使用公筷公勺有抵触情绪。

市民向女士一家和父母、公婆等7个人生活在一起。向女士说,父母和公婆在吃饭时,经常用自己的筷子夹菜给小孩喂食,自己多次提醒却被无视。

“我爸妈经常说,你就是这样被我们喂大的,我们又没啥传染病,咋就不能给孙子喂了?”向女士说,对于父母的行为自己也很无奈。

从记者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巴城市民公筷公勺使用意识仍有待提升。

1596196125661.jpg

公筷公勺从样式上进行区分更有利于使用

措施:出台《条例》让公筷公勺成为标配

“为了防止病从口入,使用公筷公勺很有必要。”市中心医院呼吸科医生称,不少疾病都是从口而入,而部分原因就是大家习惯共餐造成的,不注意餐饮卫生则容易造成幽门螺旋杆菌、甲型肝炎等疾病。

巴州区卫建委工作人员建议,餐饮企业所提供的公筷公勺应当与私筷私勺有所区别,可以从颜色、材质、形状等方面进行区分,火锅、烧烤类餐饮企业则应当为消费者提供生料专用公筷。同时,使用公筷公勺可以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在外用餐没有吃完的,大家可以放心打包回家。

8月1日起,我市将实施《巴中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该条例规定: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有条件的实施分餐制;餐饮服务企业应当倡导文明用餐,提醒顾客适度点餐,主动设置公筷公勺,引导用餐人员使用公筷公勺。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应积极开展倡导宣传,对于已经提供公筷公勺的企业进行巩固,对于还没有提供的企业加强公筷公勺的上桌率。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要自觉改变就餐习惯,摒弃用私筷为客人夹菜,用私筷给儿童喂食等不卫生的习惯。通过长期的行为约束,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逐步推动全社会使用公筷公勺的风气。

短评:使用公筷,一个小小的动作,是预防“病从口入”的重要行为。但生活中亲戚朋友一起吃饭时,习惯于互相搛菜,推杯换盏。如果这时有人提出要使用公筷公勺,很有可能会被投以异样的目光。观念使然,却隐藏着很大的健康风险。

希望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向身边亲朋好友宣传使用公筷公勺,让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