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连续两年以巴中为例,解读人权
▲10月9日视频,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10月9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为题,解读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人权发展成就,其中以平昌县土兴镇华山村为例,报道了我市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和危房改造等政策,让老百姓“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各项权利,推动人权进步。这是《焦点访谈》连续第二年以巴中发展为例,解读人权。
文章提到,在平昌县土兴镇华山村,贫困户谢维仲和他爱人在村里招商引资的桑蚕养殖场已经工作了七个月。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是谢维仲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过去的华山村,没有通村公路,没有产业,想挣钱只能靠外出务工,全村840户3264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45户,是巴中典型的贫困村。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和危房改造等政策的实施,华山村590户村民搬进了新居。不仅是住房有保障,当地政府还从产业方面为华山村量身制定了脱贫方案,目前已发展起水果、花椒、民宿旅游等多个产业。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华山村已实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2万元。
同时在2018年12月13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通过脱贫攻坚解读40年来我国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提升,以恩阳区群乐镇马宗平为例,报道了我市采取易地移民搬迁加产业扶持的精准扶贫路子,让贫困户马宗平搬进新居,办起家庭农场,成功脱贫,保障了群众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文章提在,2018年,恩阳区群乐镇的农民马宗平喜事连连,不仅种植的果树蔬菜喜获丰收,而且他还被评为四川省首届脱贫榜样。
马宗平能获得四川脱贫榜样的荣誉,是因为他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而仅仅在几年前,马宗平自己还和很多乡亲们一样,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马宗平以前的家在大山里,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一家4口人,只有3亩多地,种庄稼的收入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只能外出打工谋生。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努力的目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打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针对像马宗平一样居住在偏远山区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采取了易地移民搬迁加产业扶持的精准扶贫的路子。在政府的补助下,2015年,马宗平没有出一分钱就搬进了宽敞明亮的100平米新居。
同时在政府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马宗平流转了几十亩地办起了家庭农场,通过养鱼、种植大棚蔬菜和柑橘果树,2016年马宗平成功脱贫。2017年,马宗平组织乡亲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种植柑橘和蔬菜400多亩,还办起了农家乐民宿,带动了20多户乡亲增收脱贫。
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还承诺,到2020年,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落下。
人民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权。人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人民的各项权利必将得到更好和更高水平的保障,中国人民将更加享有尊严、自由和幸福。
审核:王翰
校对:董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