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四川新闻》聚焦通江银耳产业:打造脱贫“金钥匙” 巴中、凉山有特色
9月1日,四川卫视《四川新闻》聚焦巴中银耳产业,报道了我市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产业扶贫,重在特色。我省各地如何因地制宜、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带动贫困户脱贫?下面我们再到巴中和凉山看看。
在“中国银耳之乡”通江,这几天,陈河乡陈家坝村的老乡们挎着竹筐,穿梭在一个个耳堂里,熟练的将朵朵成熟的银耳,从段木上轻轻采下。别看就是这么一小撮,却承载了全村360名贫困户的脱贫奔康梦。
通江县陈河乡陈家坝村村民涂美和:“现在我搞了三个棚的银耳,每个棚干银耳可以收20斤,我算了一年有2万块钱的收入,现在脱贫没问题了。”
让老乡甩掉“穷帽子”,为产业脱贫开启“加速度”。如今,通江银耳已经开发了银耳面膜、银耳胶囊、银耳露酒等十几个系列产品,越来越多深加工产品“出炉”,也为种植户们打开了增收大门。
通江县陈家坝银耳专合社理事长刘桂华:“签订了产品回收协议,并提供耳堂和菌种补助,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只要是按照我们的标准生产出来的高品质银耳,将以高于市场价的10%回收全部产品。”
截至目前,通江银耳年产量达50万斤,引进银耳生产加工企业18家,品牌价值超过35亿,仅靠这一产业,让贫困户人均年增收超过3500元。
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力滔:“我们设立了5000万元的银耳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银耳产业基地建设、园区加工和耳林培育,另外我们拿出500万元用于银耳产业的科技创新,量身开发定制了银耳产业特色保险,降低了贫困户的种植风险。”
在凉山盐源县,苹果产量占全省的75%。眼下正是苹果采摘季,为了让苹果卖出好价钱,当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大力支持电商发展,目前,仅卫城镇就有近百家电商、合作社,每天通过网络发出的苹果超过5000件。
盐源县卫城镇罗家村村民董永洪:“我的这个苹果大概的亩数是14、15亩,一亩的产量大概是1万多,每一斤能够卖2块8、9。”
如今,盐源还在昆明、成都、浙江等地,建苹果贸易集散批发中心,年销售量占鲜果总量的80%,全县贫困户通过苹果产业年人均增收2966元。
盐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宋枢平:“每年拿出1000万,依托国家现代苹果产业体系,引进了新品种,特别是新的栽植模式。我们还对农民进行培训,特别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教他们种植技术,掌握一定的技能。”
数据显示,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013年底的625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人,退出贫困村9719个,摘帽贫困县50个,贫困发生率从9.6%降到1.1%,已有303万贫困人口依靠特色优势产业脱贫,占脱贫总人数的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