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丨精制川茶如何冲千亿?这里有套巴中的做法
5月5日,四川卫视《四川新闻》栏目报道了我市的茶产业。在提升品质方面,依托园区建立加工厂,就地取材,就地加工,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完善精制茶供应链方面,根据不同消费对象需求,发展个性化包装的川茶品牌产品。
针对我省茶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日前,我省出台《精制川茶产业培育方案》,从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科技创新等方面着手,制定川茶冲刺千亿产业的详细“路线图”。目标如何实现?各地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一起去了解。
这几天,在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三合村的千亩有机茶示范园里,茶农们正忙着采摘鲜嫩的黄茶茶芽。这里也是我省重点打造“三山一早”区域品牌——米仓山茶的主产地之一。
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龙山村茶叶专合社理事石义良说:“每天园子里采摘管护的工人大概都有100多人,今年光黄茶这一块预计产值在600万左右。”
600万产值背后如何确保高质量?旺苍全县陆续推行“三大可视系统”,全域推广“智慧监管”模式,全流程保证茶叶质量。
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旭伦说:“从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全程追溯米仓山产品的茶叶、鲜叶基地、来源以及在基地管护中的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此外,根据黄茶生长所需的小气候特征,当地将种植基地全部放在海拔800至1200米的山区,并统一种植和管护方式,确保茶叶品质。而在鲜叶加工环节,旺苍县还在全国率先用上了,10万级的无菌净化全自动包装生产线,大幅提高清洁化加工工艺。从种植、生产、包装到运输,让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有品质保证。
广元市旺苍县委副书记王尔敏说:“目前我们的米仓山茶整个的面积达到了22.6万亩,按照省委省政府集中打造精制川茶的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旺苍富硒富锌这种独特的品质优势,来打造米仓山茶的特色品质,建成中国最大的黄茶生产基地和百亿产业集群。”
同样是提升品质,巴中又有着不同的做法。这两天,位于巴中南江的这家企业的包装车间里,工人们正忙活着将刚刚从茶园采摘加工好的茶叶进行分拣包装。而车间外的这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就是企业的“原料场”。
四川金枝玉叶茶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詹勇说:“我们依托园区建立了加工厂,这样就避免了鲜叶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下降,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保证了我们产品的质量。”
发展精制川茶,巴中正按照产加一体、茶旅融合的思路,在建设现代茶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上发力。除了提升品质外,如何打造多层次品牌体系,完善精制茶供应链?当地还瞄准市场,根据不同消费对象需求,发展个性化包装的川茶品牌产品。
四川金枝玉叶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代俊杰说:“在注重茶叶品质的同时,也加大对产品包装的研发,共推出30个品种,9大系列,产值相比以前提升了10倍,提升了南江大叶茶的附加值。”
冲刺千亿产业如何抱团发展?就在上个月底,乐山、雅安、广元、宜宾4市就签订合作协议,发挥各自生态、产品、文化和区域优势,携手共创“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大品牌。根据规划,到2022年,全省茶叶面积达600万亩,产量35万吨,综合产值1200亿元以上;重点打造省级区域品牌1个、市级区域品牌4个,川茶出口值达10亿元。